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教高函〔2019〕12号)精神,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仪器与电子学院通过多途径、多渠道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结合专业特色与企业资源优势,分批次、分方向精心组织并顺利完成2026届毕业生毕业实习实践教学活动。
一、实习动员:明确目标,夯实基础
2025年9月上旬,学院分专业在校园内组织2026届毕业生毕业实习动员会。会上,实习负责教师储成群和王佳云详细讲解实习目的、分专业实习安排及核心内容,重点强调实习期间的纪律要求与安全规范,引导学生端正实习态度,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同时,明确实习手册撰写标准与考评要求,激发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后续实习工作有序开展奠定基础。毕业实习相关负责教师及2026届全体毕业生参与此次动员会。

图1 毕业实习动员
二、分专业实习:精准对接,实践赋能
根据2026届毕业生专业特点及校企合作资源匹配情况,学院将实习分为两大批次,分别前往对应实习单位开展实践教学,具体安排如下:
(一)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聚焦无人机技术,深耕工程实践
2025年9月15日至9月30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5个班毕业生赴洛阳牡丹通信有限公司开展实习。实习过程围绕“无人机技术理论+全流程实操”展开,严格按照预设计划推进:
1. 前期准备(9.15-9.20):9.15动员,9.16-17分批次安全教育,9.20乘车赴洛阳,完成住宿与环境熟悉。
2. 理论与实操(9.21-9.23):参观生产线,学习安全、工艺及焊接课程;掌握无人机理论、结构与操控,学习单片机软件搭建、编程及 PID 控制原理,完成程序修改与调试。
3. 实战与总结(9.24-9.30):9.24休息,9.25-26生产线实习;9.27-29完成无人机焊接、测试与组装;9.30试飞,掌握操控、航拍及APP操作。

图2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实习现场和成品展示
(二)电子科学与技术、智能感知工程专业:立足智能车与机器人,强化项目能力
2025年9月15日至9月26日,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4个班及智能感知工程专业1个班学生赴百科荣创(山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展实习。实习以“项目驱动”为核心,分阶段推进实践教学:
1.岗前通识(9.16):乘车抵山东后,参加企业参观与开班仪式,学习管理制度及 5S 规范,完成软硬件环境调试;掌握智能车构成、开发及 ZigBee 无线组网应用。
2.项目开发(9.17-9.25):9.17学习 K210 视觉开发与图像处理;9.17-21分组完成智能车测距避障、定位控制等 6 项基础项目;9.22-25 以3人组开展巡检机器人、矿山智能车等综合项目,每日汇报进度;9.25 完成项目验收、优秀汇报及结业仪式。
3.返程(9.26):统一乘车返校,梳理实习内容。

图3 电子科学与技术和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实习现场和成品展示
三、实习保障:校企协同,全程护航
学院高度重视2026届毕业生毕业实习工作,成立由王红亮、刘文耀、穆继亮、储成群、葛双超、王佳云、崔建功、李秀源组成的实习工作领导组,明确分工职责:王红亮统筹协调并落实实习组织方案;刘文耀、王佳云、葛双超负责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实习组织、监督与问题解决;穆继亮、储成群、崔建功、李秀源负责电子科学与技术、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实习管理。同时,学院安排多名专任教师全程驻点,与企业导师密切配合,实时关注学生实习学习与生活情况,及时解决实习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与生活问题,确保实习质量与学生安全。
四、实习总结:深化实践育人,赋能人才培养
实习期间,学生不仅在专业技能上得到显著提升,还利用休息时间开展文化体验活动,感受洛阳、济南两地的历史文化与城市魅力,丰富实习生活。此次毕业实习,进一步推动学院“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育人体系落地,通过分专业、分方向的实习安排,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后续,仪器与电子学院将全面总结2026届毕业生毕业实习经验,持续优化实习方案与培养内容,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强化实践育人导向,为培养更多具备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校:储成群
二校:耿精
三校:王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