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每年的最热门话题,没有之一。
今年尤甚。今年考生自带BGM:生于非典,考于新冠,天降大任,注定不凡!
男老师(们)旗袍秀,祝学生们旗开得胜
老师给高考孩子做记忆面包
父亲提前租房车陪孩子高考
93岁老奶奶免费给考生提供绿豆汤……
还有非高考人士再来加一把火——爷爷奶奶花百万给孙女补课:从小带到大,希望可以考上清华……
注定不凡,何来不凡?
毋庸置疑,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能上一个好的大学,那么就意味着效率更高、更快捷的接触到更加优质的资源,梦想未来更容易实现。
那么,是不是高考之后的,你我同样进入一所大学,一个专业,分数相同,我们毕业时的、毕业后的成就感、幸福感都会是相同的呢?
你我都知道,当然不可能。
再丰富的资源,也要通过个人起到作用。尤其是进入到大学。
高中的学习体制和目标的高度聚焦, 同学们之间的差距主要通过分数表现出来。
而上了大学之后,个人因素将因为自由、独立的环境而加强,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可能由此加大。
有记者曾经采访了一位“学霸”,当问:什么是学霸?
他思考了一下说道:
当我第一年来清华上学时,我一直将自己当做学霸,每次都可以考出优异的成绩,但当我在学校已经第三个年头时,发现身边有一小波人已经开始有自己的事业了。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有过一次交流,才让我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学霸,真正的学霸并不是成绩优异就是学霸,而是应该清楚的知道自己目标与追求,然后在成长的过程中将目标与追求揉入其中,让自己的成长是为了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与追求。
总结下,即使上了大学,有哪些个人因素会影响“未来的不凡”呢?
习惯,一个好的习惯可以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更好的学习、成长,因为到大学后学生从原来高压的状态中释放出来,原来一些因为外因而驱动的好习惯,也将随之消失,就像:保持充足睡眠并早起好习惯,很容易随着步入大学校园生活而逐渐消失,导致大学期间白天精神低迷,注意力难以集中,无法专心做事学习,所以习惯将是审视自我一个重要因素。
老师们可以引导大一新生将自己的习惯逐一列举出,从四个角度来标签,好习惯、坏习惯、真习惯、假习惯,正视自己的习惯,然后根据自己的目标,加以调整。
积累,积累指的是除了目前自己所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技能外,对于其他方面的知识技能的储备,虽然在大学期间只要掌握好专业知识就可以了,但是随着大学生活结束,其他方面的知识技能储备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能会影响一生,就像当毕业步入社会后,你会发现很难有职业只需要单一系统的知识储备就可以胜任,同样在面试的时候,一个积累丰富的孩子就比一个积累不足的孩子更容易获得offer,所以那怕在步入大学之前没有一个好的积累,在进入大学后也要将其重视起来。
老师们可以引导学生将目前除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技能外的知识技能例举出,然后以故事形式告诉学生们积累对于大学期间的重要性。
观念,观念就是指内心对待一个事物本身的想法,当做一件事情时,你对于这件事情本身的一个想法坚决决定你做这件事情的效率、质量,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内在的驱动,这种内在的驱动是持久且稳定的,就像当一个学生认为上大学的目的是获得毕业证,那么他除了考试不挂科外其他的事情很难提起动力,更是无法好好的利用学校平台的资源来成就自己,所以观念将会决定做事情时的过程和出结果之外的其他收获。
老师们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学习本身为了什么考虑清楚,在大学期间想要获得什么,大学对你来说是什么等问题根据内心真实想法写出来。
格局,格局说的是你眼光的高度,而眼光的高度将会决定你的目标,很多学生可能没有一个较大的格局,但是在大学期间可以好好的利用学校的资源,将自己的格局变大,这样对于未来以后的发展也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老师们可以引导学生们说说目前自己所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目前你所认为的自己目标是什么。
审视自我不光光是在大学时代,其实认识自我可以说是贯穿我们的一生,尽可能的多去了解一下自己才可能在这个物欲横飞的时代不迷失,眼中充满着希望和坚定。
转自: 仁能达生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