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培养“重创新、强能力、高规格”拔尖创新
人才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一般为3年,延期学习时间最长为4年。提前答辩或延期答辩要经过导师同意,学院批准,按照学校研究生院办理相关手续。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科学研究为动力、课程设置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研究生培养理念,旨在打造培养“重创新、强能力、高规格”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国家重点学科、山西省一流学科、山西省“1331工程”建设为牵引,构建了“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科研平台”的学科建设机制以及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较强内生力和拓展力的学科专业体系,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环境,促进学科平台、师资队伍、规划教材等要素同步提高。
一、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保障培养质量
学院荟聚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973计划”首席技术科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和山西省科技功勋、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三晋学者、山西省委组织部拔尖人才、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等省级人才在内的28位高水平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创建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科技部创新领军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国防科工局创新团队和山西省科技创新领军团队等8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团队。根据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品开发等不同研究重点并结合横向与纵向项目特色分为多个课题组,每位导师牵头多项研究项目或课题。实行新聘导师上岗培训、强化导师的岗位意识、建立能进能出的导师调整机制、增强导师队伍的活力、动力和创造力,加强导师队伍及相应课程建设,改善导师学历与学缘结构,提高导师指导能力和水平,从而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融合学科资源,构建高层次研究生创新平台
学院利用学科优势和行业特色,整合学科优质资源,搭建了一系列有利于高水平、强创新、前沿项目开展的科研创新平台,构建以鼓励创新能力培养的分级、分类、分型的课程体系,鼓励多学科交叉培养。以此为起点导师团队积极争取国家级、省部级前沿的科研项目,有能力提供前沿的研究课题、高水平的科研指导和研究环境以及双向研究生交流培养机制。以项目研究带动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激发研究生创新活力,引导研究生创新行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鼓励研究生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创新探索研究。
三、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学院在教学及科研方式上,提倡学生独立学习,导师的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以及为其创造宽松的研究环境方面,并且在指导过程中使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在自由的学术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激发创新活力,引导创新行为,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搭建创新平台,学院依托“电子测试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纳惯性传感与集成测量”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省部共建“动态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3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承担了一批包括国防973、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重大科研仪器、科技部等高水平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科技攻关课题,搭建了高质量仪器与电子和微纳米技术的重要研发阵地和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以科研为牵引,注重对研究生探索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在课题研究牵引下的“学习--科研--学习--科研”发展链,实现了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和研究能力。课题组实行全体师生月汇报和研究室半月组会制度,重点汇报工作进展、项目思考和进度安排等,通过讨论和汇报机制,让所有人参与讨论和交流,集思广益,扩展研究广度和深度,以此推进项目研究进展和提升个人研究能力。
四、打造协同育人培养体系,培养高规格人才
学院已经与在航空、航天、兵器、电子等领域的相关高校、研究所及企业建立合作导师培养模式,积极争取利用与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之机锻炼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进入科研机构进行短期的研究学习,借助社会力量来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其研究水平,通过把研究成果运于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学院特色优势,为培养行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学院重视专业学会的作用,鼓励学生参加学会举办的年会和专题会议。
学院注重提升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视野和水平,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学院为博士生提供了国际会议交流、短期访学、联合培养等项目,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牛津大学、日本大阪大学、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微电子所、半导体所等国内外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合作导师培养模式。并经常邀请外校、外国的教师以及学术名流来校开展专题讲座,鼓励博士生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国际联合培养项目,赴国外一流大学短期访学,多样化、多渠道、多层次拓展研究生的国际学术交流途径,接受不同风格的学术思想熏陶。为研究生开展各类对外学术交流的学术科研活动及高规格人才的培养提供相关保障。通过与优秀企业、研究机构、国外高水平大学建立联合培养等方式,多途径提高培养高规格人才的质量。
五、推进素质教育,构筑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
学院注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为培养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营造高质量、创新合作的氛围和平台的同时,通过喜闻乐见的文化教育方式和内容,搭建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平台,开展立体式、全程化、多渠道的研究生文化素质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如从研究生入学到毕业开展全过程的主题教育,引导学生爱校荣校;开展研究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通过院长论坛、研究生学术论坛等系列学术活动以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教育强化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具有爱国爱党、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培养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结合学校“百年百强”和“一流建设”人才培养专项,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机制,卓越导师队伍建设、精品课程体系构筑、国际交流深度拓展、多方聚力协同创新育人等行动计划,着力建设“重创新、强能力、高规格”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更加融合、开放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具有高度的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核心的社会竞争力、突出的创新创业能力、及理想高远的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为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