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懂到尝试,无心栽柳柳成荫
宋海东学长在参加电赛的时候已经大二的下学期了,班里面发出报名的通知,得到消息后有点想报的冲动,他想毕竟到当时为止大学一直没有什么投入精力时间相当大的事做,也是出于一种没事找事做的心理吧,于是决定报名。当他把这件事告诉他身边的人时,朋友们给他分析情况,你接触过实验室吗?他说没有。你认识实验室的大牛吗?他说没有。你接触过电赛吗?他说没有。你啥都没有,你怎么报名。学长当时被他们这么一问直接就蒙逼了。还真是,这方面他的信息储量是零,不过静下心来想想,难道非要什么都会了,才去参加比赛,要是那样的话不就不用去参加比赛了吗,大二也不忙,不会啥,学啥就行嘛!找队友嘛就比较轻松,本班的3个都是想参加比赛,都是想有所作为的同学。那年寒假的时候,他们留校7天,开始学习参加电赛的最基本的工具——51单片机,说幸苦吧也不算辛苦,虽然是自学,但是每天都有进步而且能动手实际操作。那么大的实验室天天就学长他们几个人,想想别人都回家和家人玩得玩,聚会的聚会,自己还真有点苦逼,哈哈哈!但是有这种感觉也是那么一小会。学长记得当时他妹妹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哥,你终于要干点正事了“。

既然选择了远方,那就要风雨兼程
寒假马上过去,第二学期就这么来了。来了之后的大家似乎对电赛这个事情不太上心,不过宋海东学长还是念念不忘,而且大二下学期不像以前想的,反而课程增多了。可以说大二的那个学期就是参加电赛的整个筛选检查过程,第一次进度检查,第二次进度检查,校级进度检查,也就是说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阶段任务,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调试和学习的任务,说不逃课那是假的,就是直接去和老师请假都有好多次,为准备第一次进度检查,他直接就找了个练手的项目——03年的智能小车,因为毕竟是参加比赛,需要理论也需要实践,没有理论动手都是瞎搞,有了理论不实践就没有兴趣继续学理论,来的不真实,所以都是相辅相成的,都是从零开始,调试的过程对于最初的他来说,难。至于怎么难就不说了,你想想大晚上你一个人,一间实验室,还有一脸蒙逼的学长,是个什么情况。第一次答辩很快就来了,说实话看着自己这么简单功能的小车,学长有点拿不出手。但是令他高兴的是还是有好多人出于各种目的过来看他的小车,他还从来没有那么多人来看他的作品的经历,学院里面的检查不严,只是起到一个提醒和指导的作用。现在想想还真是感谢学院的机会和监督。
失败乃成功之母
接下来就是准备校级答辩,第一次答辩都没脸把作品拿出来,第二次有了初步的关于脸的目标,最起码能拿出来,开始下一步的时候在技术方面他的队友已经有心无力,不过资金到位的情况下进展的还是比较顺利的,第二次的目标就是完成03智能小车的全部功能,遇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基本的解决流程是查资料,看视屏,动手操作,在查资料在看视屏,在动手操作,实在不行请外援。程序这个东西很精密,最头疼的一次还是那次,其中程序中两句话反了,我找错误找了2天,实在不行,才找了实验室的大神看出的!找出错误,虽然任务还是有好多,但当时真是想说感谢大神,感谢上帝!那种你突然如释重负的感觉和高考完差不多。做项目就是这样一遍一遍的改,一遍一遍的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会结识好多这方面的牛人,要解决很多你重来没见过的问题,要调动各式各样的资源。而且随着我们技术,视野的不断开阔,你会发现总有你要学习的东西。一条不归路啊!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所以在第二次答辩完之后,又转学STM32单片机,当时学长还觉的学完这个单片机在也不用学习其他的了,学长现在想想,真是青涩。同时又做了2个练手的项目,其中倒立摆还是和其他组一起做的,由于组里的资源以及技术的欠缺,一起学习的控制算法,一起调的PID,当时在电赛即将来的那么激动又压抑的情况下,他们真是相依为命啊。
功到自然成
电赛就这么来了,6天7夜吧!都是通宵,想睡了就地解决,想上厕所了,当然是出去解决啦!电赛中给他映像最深的一次就是作品答辩时调试的时候:当时所有的电路都不工作了,没错是所有的!你想这是个什么概念,幸苦做了这么长时间的东西最后宣布全是板砖,学长当时也是这么个想法,脑门上全是汗,天气不热,一颗一颗的汗往下流,他真的在当时想过要不放弃吧!看了下队友的期盼又鼓励的眼神,他放弃了刚才的那个念头,他突然意识到他所做的东西已经不是为他而做,他是属于整个团队!说来也奇怪,当人静下心的时候问题也就解决了,那个问题也是这么解决的!
参加电赛学了很多,各方面都有,学长上面所叙述的只是其中的一点点,共勉!
仪器与电子学院
2016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