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环境决定就业认知,决定我们采取何种策略去看看就业,所以我们先看看我们面临的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
2020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因为毕业生有874万,同比增加了40万,加上经济下行的影响以及疫情的叠加影响,今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这个严峻表现在两个方面,学生数量多,不能外出求职和实习,影响了就业率。另一方面,疫情的影响,让企业举步维艰,我身边就有很多例子。此次疫情,对没有成功转型的公司,是个重大的打击。随着公司数的减少,经济持续低迷,对学生的就业需求可能降低。就业真的非常严峻。
除却疫情的影响,我们这个时代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很多职位在消失,很多新的职业在兴起,对我们的就业指导提出新的挑战。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想现在学生的反应可能会不一样,有的学生考研或者出国了,就准备缓冲就业去读书,想在多读书的这几年把能力提升起来,有一个更好的选择。有的学生考了一些证书,做了一些兼职,在毕业的时候,准备了一沓简历,一个一个去投递。有的学生蓦然发现,已然快毕业了,收拾收拾准备回家,就业的事情,回家再说吧。有的学生却早早的有了下家,要么自己创业,要么几家公司争着给OFFER。考研和出国的学生,已经有了归宿,家里有工作的学生,可能也不担心,准备好投简历的学生,需要我们的就业指导方法,给学生提供可参考的示范。不行动的学生,也需要我们给足他开启就业的动力。一到毕业季,真的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所以我们在给学生做就业指导的时候,也要分门别类。
但我这里讲的不是对学生就业途径的分类,而是真正关注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心理状态,以及不同状态背后的需求。比如考研的学生,也有迷茫,或许目标很确定,动力却不足。出国的学生,对毕业回国后,还充满了担忧。回家工作的学生,未必是自己的选择;能力强的创业的学生,也说不定在创业的过程中,一边焦虑一边突围。在这样一个多变的社会背景下,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笃定地选择自己的路走。大部分学生又一次陷入了慌乱和迷茫。但是,这是正常的。非常非常正常。
如果毕业就是鱼归大海,我们可以把在学校里的实践比作学游泳,每次练习都会让学生更勇敢。但即便如此,真正的到来大海边的时候,新的环境的适应,新身份的调整,会让学生表现不同的行为方式。而我们做就业指导,不是单纯告诉学生你要去做什么,而是通过和他的对话,了解他深层次的需求是什么,帮助他寻找资源,让他疏通目标与行动后,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根据学生的真实的需求,我们再来和学生讨论到底要走哪条路。
因为环境的变化,静静的小溪流变为了波涛汹涌的大海,我们之前的思考和行动的模式就要发生改变。
我用两个词来比喻,在大学毕业之前,我们都是电梯模式,你从一楼到二楼到四楼,每层都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顺序,我们的人生也如此,十几年的求学历程中,其实也都是电梯模式,一键到底。但是,面临毕业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切换了。
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都面临着不确定性,我们用攀岩模式来形容。每往上走一步,都要看准自己的目标,盘点自己的资源,直到你向上抓住可信的坚实的岩石,才能将重心落到另一个点上。
转载自【良心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