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为背后总是有一定的原因,心理学家用“动机”(motive)这一术语对人们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行描述,有学者将动机定义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依据动机的定义,我们很容易想到求职动机的一般含义,即能够激发、维持、调节人们进行求职活动,并指向实现求职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
求职动机对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及生涯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首先,求职动机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求职积极性,例如,那些认为工作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必要方式的学生,更可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求职过程当中,而那些认为工作是一件“让人头痛”或“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的学生,更可能对求职这件事不予关注或尽量回避;另外,求职动机受到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个人价值观、需要、个性等因素的影响,这使得学生求职的驱动力也各有不同,而不同的求职驱动力对学生的生涯发展产生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例如,以经济因素为主要求职动力的学生,可能在求职过程中会轻视自身兴趣、价值实现等因素,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其建构出能让自己全力以赴的事业甚至是生命的意义。
将主动程度和被动程度均划分为高、中、低三类,可得到学生求职动机的九种亚类型,每种类型的特征如下表所示:

其中,“较健康的”求职动机应满足以下条件:主动求职动机至少是中等,被动求职动机最多是中等,即类型4、5、7、8。其中4、7两种类型是更为“功能良好”的求职动机。
类型1、2、3、6、9则更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在求职指导资源方面的需求会更加强烈。
转载自【仁能达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