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网课,发现了即使已经面临春招的应届毕业生也存在一定比例的同学“不知道自己的求职意向是什么”,这意味着更大的焦虑,更不知道如何针对性的准备。
而求职的第一步,既不是写简历,更不是买职业装,而是明确求职意向,更严谨的说法是“自我认同的职业目标”。
一、什么是自我认同的职业目标?
1. 自我认同的职业目标概念/理论
目标认同是用来描述是否具有清晰稳定的职业目标的一个变量,这个目标是在自我了解和职业了解基础上做出的,并且是自己可以接受/认可的、不会轻易改变的。
自我认同的职业目标是指个体确立的清晰、稳定的符合自身价值追求、兴趣、潜能的目标。
2. 没有自我认同的职业目标可能会对学生的生涯发展有哪些影响?
(1)可能会影响当事者长期的生涯成功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追求意义的物种,追溯古往今来建立了非凡事业的人物,无一不是在追随着自己的内心,朝着自己认可的价值前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所要实现的也是人对自身所设定的一种概念,一种价值追求,如果在大三或毕业时还没有找到自己内心认可的职业目标,那找工作很可能就变成了一个“碰运气”的事情,运气好,这份工作可能符合你的兴趣,运气不好,这份工作则无法满足你的内在需要,可能就需要接着找,这无疑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影响个人的生涯成功。
(2)可能给当事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舒波的生涯发展阶段论认为,人的生涯发展可以分为5个阶段,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衰退期,每一个阶段对应一个年龄段,且都有该阶段要完成的生涯任务,某一阶段(年龄段)没能完成的生涯任务将会顺延至下一年龄段继续完成,这样就会使本阶段的时间线拉长,而下一阶段的开始时间被延后,例如,大学生处于生涯发展的探索期(15——24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进行自我探索、职业探索,确立初步的职业选择,这些任务如果没能在这个阶段完成,则会在后面继续探索,例如将探索期延后至25岁或30岁,而原本要在25岁或30岁完成的生涯任务就会受到影响,这个时期本该是建立期,那些顺利地完成了探索期任务的人在这时候可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没能顺利完成探索任务的人,还要继续在职业道路上摸索,这可能会给当事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3)影响其求职效果
对于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来说,不论是否已经确定了自我认同的求职目标,求职这个动作都是要进行的,然而,是否有自我认同的目标会直接影响求职行动的效果。首先,目标会影响求职的动力,有些学生在面对就业时总是表现得不积极,能拖就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自我认同的目标,无法激发出内在的行动动力,也就不太可能为了求职这件事竭尽全力。其次,目标对具体的求职过程也有着重要影响,例如简历制作、面试都需要建立在对目标职位全面、准确了解的基础上,如果没有目标,这些步骤都会因为缺乏针对性而削弱其价值。
在意识到求职目标重要性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简单推论:
对大三同学的求职意向明确性、稳定性和信息力进行诊断是“防患于未然”的有效方法。
简单呈现一些数据:
2019年,为了了解即将面临就业的大三学生是否拥有清晰、稳定的职业目标以及在职业目标的确立方面有哪些问题,我们对国内8所高校的大三学生进行了”目标认同“的调研,共回收了7148份有效数据,结果如下:

目标认同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信息力和确定性。其中目标认同的信息力是指目标的建立要建立在学生对大量必要信息(关于自己、职业环境等方面的信息)了解的基础上。“信息力”能够有效地预测学生的目标认同情况。
另外,我们对国内2所高校的大三学生进行了“目标认同及其预测因素”的调研,共回收了3270份有效数据,结果如下:

二、启示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那么学校能做哪些事情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稳定的求职目标呢?
确定的职业目标来自个体内心真正的认同,即这个目标要符合个体的价值追求、兴趣、潜能等,个体对于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这些客体,往往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也更乐于倾注精力,而那些能够让个体的内在需要得以在在环境中实现的途径,也必然是个体最易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的途径。因此,学生要想建立确定的职业目标,就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了解自己内心真正认同的价值是什么(自我探索);了解哪些途径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职业探索);比较各个途径,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生涯决策)。
因此,学校可以针对以上三点展开相应的生涯教育。例如:
1. 提供多种形式的自我探索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内心真正认同的价值。认识来自于实践,这句话也适用于自我了解。各种实践活动,如生涯教育活动课、学生社团活动、生涯/就业/创业体验活动、专业实习、创业大赛、国内外交流学习等都是学生认识自己的机会,同时也是认识职业环境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有组织的参与往往比随意的参与让人有更多的收获,也就是说,学校可以对学生参加活动的目的、要求、方法、结果呈现等给予必要的说明或指导,以促使学生有目的的实践,丰富经验、丰富认识。
2. 加强职业信息教育,使学生成为信息达人。这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掌握了信息就掌握了行动的主动权,但是在每年的毕业季,有大量的准毕业生表现出对职业世界的陌生与茫然,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减弱或是丧失了主动出击的攻势。学生之所以对信息不了解,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对于第一次求职的大学生来说,缺乏求职的感性经验,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在求职过程中的重要性,二、没有掌握基本的收集就业信息的方法,不知道从哪里寻找信息。针对这两点,学校可以开展关于”激发学生就业信息收集意识“和”收集就业信息的途径与方法“的讲座及课程,提升学生的信息力。
3.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决策风格,掌握适合自己的决策方法。当学生获得了大量就业信息后,如何进行筛选从而做出最佳的职业选择就尤为重要,决策风格与决策方法都会对学生的决定产生影响,不同的决策风格所带来的决策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学校可以开展相关主题的活动或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决策风格。
转载自【仁能达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