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规划一学期的生涯课
马上就要开学了,大学生们带着对大学的憧憬,以及中学时班主任的“误导”来到大学。他们以为上大了学就是“学习项目”的一个阶段性完成,然后已经准确开启一个“快乐”全新人生时段。另一方面,来到全新的环境,正值青春年少的大学生们也都会有一个重塑人设的期望。
这时,正是生涯教育的“愤悱”时刻。教育部提供给全国的一个生涯规划课程参考框架是“自我探索-环境探索-决策-行动与调整”。
这个框架固然非常体系,但它有一个前提,就是“自我”可以探索、环境就在那里等着去了解、决策是理性最优可得的。
其实,生涯规划是一个“如影随行、视而不见”的存在,并没有一个“生涯等在那里被规划,生涯是一个持续探索、建构而形成、展开、发展的。而生涯建构的过程,要以个人“认同的目标”为指引。
所以,在大学开学这个关键的生涯建构窗口期,就需要从“目标认同”塑造角度入手。所以,生涯课程体系的设计,可以使用ANSEE这样的框架来操作。
Aim——即学校对这门课的目标期待。
大学开设的每门课都承载着对学生“育人”的使命。
因此,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定位这个问题核心:
1、基于学校的发展战略,学生应该建构起什么样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而在这样的战略蓝图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将承担什么样的职责。为此,可以使用鱼骨图分析法(如下图):把最终的学生培养目标列在“鱼头”的位置,然后分别细化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在其中的价值。
2、基于学校期望在社会的价值定位,而这种价值定位实现需要用学生的素质来展示。因此需要基于这样的发展战略,明确未来需要学生拥有的素质,然后再回溯分析学生应有的素质结构与培养目标。
3、基于社会对特定人才、特定能力的批量需求进行适当的分析与预测,然后形成学生培养的体系。完成这个A的部分,需要老师以一个“企业顾问”的角色,做一些访谈与资料搜集与整理工作。这部分最终目标的定义可以借鉴布鲁姆的“认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分类进行目标SMART化明确。
当目标清晰之后,可以认为职业规划这件事已经“发乎其上”了。
接下来就可以具体化分析学生的需求了:Need。
对此可以对学生群体进行一个大的PEST分析,即从他们群体的政治环境(Politic)、经济条件(Economic)、社会成长环境(Social)、技术氛围(Technological)进行系统分析。
曾与许多高校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老师做过关于“新生代”学生特点的头脑风暴。分析出学生的特征表现为:
积极的方面:创新精神、创造力、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简单明了、个性化、多元价值取向、OPEN、自主意识强、坚持己见、自我、敢于表达自己、公众意识强:自我形象管理、做事强目标性、有经济头脑、现实、功利性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新技术掌握快、情商高、交流注重方法、良好的社会技能:适应力强、危机意识强、敏感、渴望被认可。
消极的方面:缺乏信仰、自私、自我中心、团体协作不足、责任感不太强、社会、缺乏担当、对政治无激情、价值观迷茫、缺乏独立思考、缺文化、过于自负、人际冷淡、叛逆、自控力弱、有一定目标,缺乏韧性、AQ低、依赖性强、做事浮躁。
基于这样的分析,对学生群体就会有一个总体把握。
然后再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做一些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做一个开放性的学生需求访谈、通过学生的热门平面媒体(如湖南卫视、江苏卫视)、网络媒体(比如B站、学校论坛、贴吧)等,了解学生的关注点。
这样,一方面可以知道学生真正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课程设计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与资源。
当这些需求信息比较明确之后,就可以进入课程设计阶段(Structure)了。
具体的操作就是需要把相关的素材进行结构化、操作化,变成结构化的课程。
对此,需要考虑课程的九大方面:目标、内容、教材、模式、策略、评价、组织、时间、空间。
当这些方面完善之后就可以把目标进行细化,变成一次的课程内容、结构了。
而内容与结构的体系化,可以使用五线谱法:
即从教学的时间线、内容线、方法线、情绪线、辅导线,来进行整个课程的流程设计。
可以看出,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课一方面要满足学科知识结构与体系的完善,但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体验”来使学生真正投入课程,从自我反省与课堂内外的体验、实践来获得真正的提升。
正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李家华老师所言“职业规划是一门体实践性、体验性课程”。
所以,在课程设计中需要特别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情绪线”。
作为一个体验式教学实践,就需要在设计时符合一些趣味性标准,比如“每八分钟需要让学生的情绪有一次高潮或起伏”、“需要把课堂体系转化为学生的生活脚本”等。
这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就可以到课程实施(Executive)阶段了。
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教学不是一种极端标准化的知识传授,因此教学过程需要根据老师的个性特征,来进行个性化展示。
为此,可以借鉴MBTI理论的四气质类型,比如NT型被称为“理智知识型”、NF型被称为“理想激情型”、SJ型被称为“中规中矩型”、SP型被称为“变化不拘型”。
老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气质类型,明确自己作为一个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课堂教学教师的魅力点与提升方向。
比如理性知识型,需要特别学习一些哲学方面的思维,加强在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
在E的大阶段,每一次课程又可以分成“启承转合”四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启”即通过各种趣味性活动使学生有一种上课的欲望。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课一般都是选修课,经常面临学生兴趣不大,纯为学分而来的尴尬。因此,需要通过有兴趣的活动,来吸引学生,使其在趣味中获得有价值的提升。对此,可以使用故事、电影片段、榜样案例等方式。
第二个步骤就是“承”即通过欲,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思考热情,然后强化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把职业规划的科学体系与方法教授给学生。
第三步就是“转”即把教学KISS(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化,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与理念简化,并最终落实于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体验中去。
最后一步就是“合”就是在每节课、每一部分完成后,老师需要给学生进行适当总结,帮助学生把理论、理念、方法与学生的现实情况对接,使学生可以从课堂直接向课堂外的实践过渡。使这门课的“实践性”真正突显出来。比如,有学校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制作本小组的生涯规划宣传海报,并张贴于校园。通过围观人数决定各小组的优劣”,这样就可以把学生转化成职业规划的宣传员,也训练也学生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
教学的最后一步就是评估(Evaluating),即对教学效果进行衡量。
对此,可以通过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评估。
主观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每节进行效果反馈,或者学期结束时进行总体效果反馈。当然,最经常用到的还有考试。通过考试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体系以及“悟”境的层次状态。
客观方面,就是可以通过一些问卷进行针对性指标评价。比如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有“大学生职业规划决策自我效能”、“大学生一般性自我效能感”等。
相信,如果通过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教学,学生的这些指标有显著提升,那么教学的价值也就可以明确了。
这就是职业规划教学过程中的“An See”设计与实践过程。
目前这样的设计体系已经在众多高校应用,比如四川大学、烟台大学、兰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
一审/一校:时瑞妍
二审/二校:李纪敏
三审/三校:李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