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 想跟你探讨两个话题,也是我们人生最关心的两个主题: 财富和幸福。
我想说的观点是:财富取决于很少的大高潮,幸福取决于很多的小高潮。
这是什么意思呢? 先让我们来做一道有趣的题目。这道题来自别涅季克托夫,他是俄罗斯第一本数学难题集的作者。好玩儿的是,他其实是一位诗人。
两姐妹各自卖鸡蛋,姐姐有10个鸡蛋要卖,妹妹有50个鸡蛋要卖,要求:
1. 任何时候统一销售价格;
2. 最终每个人收到的总钱数一样多。
这道题看起来很简单,却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
每个人的鸡蛋数量不同,任何时候都卖一样的价格,怎么可能最后卖一样多的钱呢?
秘密在于,鸡蛋少的姐姐,可以在价格低的时候少卖鸡蛋,而在价格高的时候多卖鸡蛋,从而实现同样的总销售额。
比方说早上大家都卖一块钱一个,拥有50个鸡蛋的妹妹卖掉45个,而拥有10个鸡蛋的姐姐一个都不卖。
到了下午,大家都卖9块钱一个,拥有50个鸡蛋的妹妹还剩5个,可以卖45块钱;拥有10个鸡蛋的姐姐因为早上没卖,所以可以卖90块钱。
你看,一个人有10个鸡蛋,另一个人有50个鸡蛋,而且游戏规则完全一样,结果大家卖的钱却一样多,是不是很好玩?
题目虽然很简单,却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财富秘密:在关键时刻下大注,能够让你在本钱比别人还少时,赚更多钱。
在“索罗斯大战英格兰央行”的传奇故事中,操盘手德鲁肯米勒押了15亿美元,正考虑进一步加大筹码。这时候,索罗斯说,这“太荒谬了”,“你知道这种事情多久才能出现一次吗?”
索罗斯认为:“信心十足但是只投入很小资金,这么做是没有道理的。”
最终他们加上杠杆,押上了100亿美金,并大获全胜。
索罗斯的策略是:“专攻要害”。
德鲁肯米勒对此总结道:“我从索罗斯身上学到很多,但可能最为重要的是:并不是你是对还是错,而是在你正确时赚了多少钱,而错误时你赔了多少钱。”
巴菲特也说:“好机会不常来。天上掉馅饼时,请用水桶去接,而不是用针去顶。”
尽管索罗斯和巴菲特风格完全不同,但他们都是那种伺机而动、咬住就不放口的致命性攻击动物。
你可能会说,不对呀,投资的时候,不是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吗?
的确,虽然索罗斯和巴菲特都强调,超级机会来临时你要下大注,但他们其实都有自己的风险控制模式。索罗斯的特点是,一旦出现状况,跑得特别快,而且还经常反转策略,调转枪头。
巴菲特呢?他下的大注,都是那些盯了很久的公司,基本不会出太大错。而且他也严格控制了他的仓位比例,把鸡蛋放进不同的篮子里。
这是关于财富的法门。可人生不仅仅是有财富这个追求维度的,我们还有另一个重要维度,那就是幸福。财富可以带来幸福,但它们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幸福有它自己的逻辑。
对于幸福,我发现它的法门是:幸福取决于较多的小高潮。
哈佛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说:“买房、结婚这种人生大事确实能让你更幸福,但这种幸福感的强烈程度持续不了多久。”
让我们想一下自己的现实生活,你赚了一大笔钱,买了新房子、新车,考上了理想的学校,找到如意伴侣,那种强烈的幸福感其实并不会持续太久。
研究表明,不管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对我们的影响很少会超过3个月。好的事情好不了太久,坏的事情也坏不了太久。
心理学家埃德·迪纳研究发现:“对于幸福感来说,更重要的是快乐体验出现的频率,而不是快乐体验的强度。”
你看,这说明女性天生就比男性更加理解幸福的本质。
为什么这么说呢?
女性特别喜欢一些小浪漫,能够在很多生活细节中找到幸福快乐的感觉。而男性,大多觉得幸福必须靠干大事儿,例如要送就送个大钻戒;而认为那些动不动就来束鲜花什么的小把戏,是感情骗子才干的事儿。
但是,关于幸福感的获得,在专家眼中,女性对了,男性错了。
吉尔伯特教授总结道:“我们想当然地以为,最能影响我们的,是生活里的一两件大事,但幸福似乎是上百件小事叠加的总和。一个每天经历十几个小开心的人,很可能比只遇到一件大喜事的人更幸福。”
所以,别光想着买辆好车,也要记得给自己买一双舒服的鞋子。别光想着用大招讨好伴侣,试着给她一些小惊喜。这样生活会有更加持续的幸福感,所谓经营生活的奥秘不过如此。
“财富取决于很少的大高潮,幸福取决于很多的小高潮”,无论是大高潮还是小高潮,都是生活给我们的奖励、反馈,是我们对生活意义的确认。
我们一直在学习应对生活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可能带来意外,但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刺激,赋予了意义。
但其实,我们可能还忽视了人生中另一个大敌,它就是我们要追求的确定性。确定性让我们放心,但日复一日、一成不变的确定生活,也会让日常生活显得无趣,一眼望到了头,更可怕的是意义感的丧失。
如果你正面临这样的问题,那你需要向巴菲特学习他的人生态度。
他说: “我非常热爱我的工作,每天早上去上班时,都会觉得自己好像是米开朗基罗要到西斯廷教堂作壁画一样。 ”
他热爱的是他的工作,而不单单是财富本身,这与世俗的财富观不同。其实,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和财富,都是一种“涌现”的结果。财富并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实现个人价值后,随之而来的副产品。
正所谓,人追钱很难,而钱追人容易。
即使伟大如巴菲特,他一生的伟大投资也屈指可数。绝大多数时候,他的日常生活更像一个苦行僧,独自修行,上下求索。
财富是未来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也不确定当下的努力是不是就能够有回报,那我们怎么能像巴菲特一样,沉下心来修炼呢?
答案就是:使命。它能够将你的“极少的大高潮”,和日常每一天的小高潮,完美地黏合起来。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里写道:“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当你为了某种使命而生活时,你未必一定要中大奖,也能从每天的生活中找到幸福的感觉。
使命不知道哪一天到来,在此之前你需要为了你的使命,虔诚地准备着。
当年58岁的维克斯,身为加拿大议会侍卫长,他的日常工作只是行政和礼仪,象征性地扛着议会权杖步入会场而已。但八年来,他每周坚持射击和其他体能训练。
2014年10月22日,一名枪手杀死一人后冲入议会大厦,维克斯逼上去,与恐怖分子仅一柱之隔,当对方抬枪之际,他向左侧扑地翻滚并开枪,击毙了枪手。
维克斯说:“我的一生都在为此刻作准备。”
侍卫长的使命是对抗暴力,而机长的第一使命则是保护乘客的安全。我再来跟你说一个,遇上了危机的机长的故事。
2009年1月15日,一架空客320被飞鸟撞击,双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机长萨伦伯格在确认无法到达任何附近机场后,决定在哈德逊河进行迫降。
在奇迹般地降落于河面后,机长负责指挥疏散,并且两次仔细检查机舱是否仍有乘客,确定没人后,他才最后一人离开客机。飞机上共151人全数生还,该事件被称为“哈德逊奇迹”。
在机长萨伦伯格看来,我们需要每次都努力做正确的事,尽力而为。因为我们不知道人们会因为哪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评价我们的人生。
幸运的人生,是能遇上一生都难有一次的伟大时刻,这也是使命的意义。但即使遇不上这种伟大时刻,这位侍卫长,这位机长,也在日常的每一天工作中,完成了他们的使命。
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做的哪件事情将创造“伟大”,但我们能确认每个瞬间自己都可以凭借理智、情感和行动来向着使命前进,并且在其中创造幸福感。
“时刻准备着”,是在不知何时是“重大时刻”的情况下,依然尽量去做正确的事情。即使那一刻永不来临,你也会一直体验到接连不断涌来的幸福小高潮。
当你不在意那个财富的大高潮何时来临;当你忘掉输赢,面对不确定性时理性决策,勇敢行动,并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泰然处之,你已经是真正的人生赢家了。
转自——微信公众号“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