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短暂的一瞬,可以绽放出怎样的光彩?退役军人的忠诚,可以迸发出何等的力量?宋月才和姜开斌,用热血和生命慨然作答。
英雄壮举,或许是一个偶然的瞬间,但背后则是一次必然的选择。连日来,记者采访了为保护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牺牲的退役军人宋月才、姜开斌的多位战友、同事和亲人,探寻他们在滔天巨浪面前,为何会做出那次“必然的选择”。
在海军某基地,记者见到了宋月才的战友黄玉成。“听到老宋牺牲的消息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么好的人怎么就……”作为宋月才的老部属,黄玉成眼中的宋月才,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人正直,坦荡无私。
那是1999年,宋月才刚到该基地任副主任,分管装备工作。一次,一组新装备配发到该基地,宋月才负责检测验收。以前这项工作仅需一两天就能完成,这一次宋月才却足足用了一个星期,每个零部件都不放过。
检测结果:不合格!生产厂家的相关人员私下找到宋月才,请他“高抬贵手”并许诺重谢,宋月才却说:“装备就是战斗力,哪怕有一丝一毫的问题,在我这也休想过关!”
“他为人谦和,但原则问题上从未让过半步。”虽然宋月才已离开部队多年,但提起他的“一根筋”,很多老战友都能讲出不少例子。一名三级士官想选取四级,他平时表现出色,却在一次演习中出现失误。他是宋月才带过的兵,本以为老领导会在党委会上帮他说好话,没想到正是宋月才投了反对票,理由是“战场上出现这样的失误等于自杀”。
这种“一根筋”,也表现在宋月才的待人之道上。同事孙贺军曾是宋月才带过的兵,一提起老领导,这个40多岁的汉子就忍不住泪水奔涌而出:“他生活上非常节俭,一件训练服穿了15年,衬衣衬裤都打着补丁。过生日时小姨子送他一件羊毛衫,他没舍得穿,却送给我患风湿的父亲……”
“他舍不得给自己多花一分钱,但战友和同事有困难他都会解囊相助。”曾在宋月才身边工作12年的海军某部一级军士长宋良升说:“老宋家嫂子有慢性病,一直靠药物维持,家里紧巴巴的,可那一年战士宋百军家里遭遇变故,老宋偷偷给他家寄去500块钱。要知道那时他一个月工资才600多块。”
翻阅宋月才的档案,记者看到一份他在1996年12月立三等功的《奖励登记报告表》,“简要事迹”一栏这样写道:工作中,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和战士们一样摸管路、爬仓底,战士身上有多少油,他身上就有多少油……这正是宋月才的军旅生涯以及在第七六〇研究所时工作态度的写照。
宋良升回忆,1990年他们在海上组织训练遇到大风浪,宋月才就把自己捆在舰桥上继续指挥;1996年,为了解决船艇漏水问题,他几乎在船上住了一年……正是这种忘我的工作态度,让宋月才积劳成疾,2002年不得不选择病退。
军装脱了下来,可宋月才依旧深恋着那片大海,牵挂着他的军舰。中船重工第七六〇研究所进行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建设,请他出山,他不问报酬,二话没说就应了下来。提起这事,宋月才的战友、海军某部高级工程师朱广成说:“旁人不清楚,我们业内人都知道,这项试验任务既艰难又危险,没几个人敢接,老宋却迎难而上,这完全是出于军人的责任担当。”
担任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负责人后,宋月才又一次把自己与大海“绑定”。6年间,他每年回家的次数不超过20天。由于平台建设刚起步,许多设备操作没有现成教材,宋月才边摸索边总结,编写了《平台保障人员手册》等7本教材。试验保障中心党总支书记刘仁凯曾是宋月才手下一名参谋,他说:“老宋打字很慢,是典型的‘二指禅’。我们不敢想象,这几十万字他是用多少个日夜敲出来的?”
在宋月才的档案中,记者找到他34年前的入党志愿书,其中写道:“坚决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为实现国防现代化贡献力量。”这一次,当国家财产受到威胁时,面对台风和巨浪,他英勇无畏,用生命践行了初心和誓言,谱写了一曲以身报国的壮歌。
“爸爸,你在天堂过得好吗?孤单吗?你想我们了就回来看看我们好吗?……”9月22日晚上22点06分,姜开斌的女儿姜微在朋友圈发了3张父亲生前的近照,诉说着对父亲的无尽思念。
刚刚过去的中秋佳节,本该是家人团圆的日子。今年7月,家人去大连看望姜开斌时,他还许诺中秋节一定回去陪家人过节。1个月后,为保护中船重工第七六〇研究所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姜开斌英勇牺牲。至此,“团圆”二字对姜开斌的家人来说,已无从实现。
13年的军旅时光在姜开斌人生岁月的刻度中不是最长的,却是最深的一段印记。
在湖南常德姜开斌的老家,妻子吴春英正在整理丈夫生前的物品。打开一件姜开斌珍藏多年的崭新军装,吴春英说,老姜这一生最爱的就是军装,最爱的就是那片大海,当年实在是家里有了困难,才让他万般不舍地离开军营。
1989年,姜开斌的女儿姜微5岁,因为身体弱经常生病。妻子吴春英一个人既要上班,又要照顾老人和小孩,家庭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她给姜开斌写信,希望他能转业回家。实在不忍看到妻子如此辛苦,姜开斌不得已向组织递交了转业申请。部队领导认为姜开斌是名难得的技术人才,留在部队大有前途,对他大力挽留,但面对两地分居多年的妻子给他寄来的100多封家信,姜开斌最终说服领导批准他转业。
一边是心爱的事业,一边是心爱的家人,姜开斌迫于家庭责任选择了后者,但他把那片赤诚之心留给了海军,留在了大海。
离开部队20多年,姜开斌搬过几次家,但在军校和部队学习过的航海和机电专业书籍他一直都视若珍宝,尽管已经泛黄褪色,仍被他整整齐齐摆在书柜里,方便他随时取阅。
姜开斌转业回家后,坚持每天五点起床,穿着他最爱的海魂衫去跑步。有时和妻子拌几句嘴,姜开斌都会流露出当时离开部队时的不舍。女儿姜微说,原本她一直不理解父亲,但现在她明白了,逐梦海疆就是父亲作为一名海军军人永远的梦想。
若有战,召必回。姜开斌没想到,有一天国防事业真的会再次向他发出召唤。2017年底,中船重工第七六〇研究所进行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建设,需要一批经验丰富的老技术人员,姜开斌和同在常德的战友刘子辉一同报名并入选。
姜开斌曾与战友姜开富商量,姜开富劝他:“能重回部队从事老本行为海军建设出点力,当然是你所愿。但你已经退休,在家带带小外孙,时不时和战友聚聚,多开心,再去折腾图个啥?”但姜开斌没有听进去,他瞒着极力反对的家人做出了决定。
走进姜开斌在大连的宿舍,陈设之简陋让人唏嘘。宿舍里除了几张钢架木板的高低床,中间摆放的就是几张略显破旧的办公桌。姜开斌的桌上还整齐摞着那十几本专业书籍。20多年过去了,重新回到战斗过的岗位,有些专业知识姜开斌已记不清楚,有些技术已更新发展,但这些都没有难倒姜开斌。在这里,他又回到了年轻时只争朝夕的工作状态,经常是加班加点学习,常常利用午饭后休息时间与同是机电专业的黄超富等几名战友一起讨论研究,有时候晚上还学习到凌晨一两点。
打开姜开斌的衣柜,里面放着一只黑色小手电筒。在大连5个多月的时间里,每次上平台姜开斌都会随身带着这个手电筒,以便随时检查机电设备是否正常运转,这是一名老机电人的职业习惯。有时候晚上他还不放心,就会拿着手电筒再到平台上去看一看,检查完放心了才回宿舍休息。
海军出身的姜开斌曾一次次以胜利者的姿态返航,但这一次,他却永远离开了亲人,再也听不到战友的呼唤,用生命去护卫了他一生牵挂的那片大海。
8月20日,停靠在中船重工第七六〇研究所的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出现重大险情,我与黄群、宋月才、姜开斌等同志一起顶着狂风巨浪对平台进行加固作业,亲眼目睹了他们三人牺牲时的场景,自己当时也曾被卷入海中。如今回想起来,那一幕依然是惊心动魄,而他们三人的壮烈捐躯,则让人痛心不已。
但我一点不后悔自己当时冒着巨大危险参与抢救的举动。因为,我是一名退役军人,脱下军装,我也是一个兵,哪里有危险,哪里有需要,我都会冲上去。
我曾在部队服役12年,先后在海军舰艇部队和装备保障部队工作过。记得刚入伍时,我们学唱的《人民海军向前进》中有这样一句歌词:“爱护军舰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在后来的训练生活中,我慢慢体会到,对于将军舰视为生命的海军官兵而言,这样的比喻是多么生动和贴切。后来在部队负责装备保障工作,我把这些体格庞大的“铁家伙”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哪个“孩子”不舒服了,哪个“孩子”擦皮受伤了,我都会格外牵挂。
今年,我作为一名四级军士长服役期满,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军营。之后我来到中船重工第七六〇研究所应聘。面试时,试验平台负责人宋月才得知我的从军经历后,果断地将我留了下来。
8月20日,台风“温比亚”过境大连市。那时我参加工作还不满1周时间,虽然平台已经做了防台风准备,但作为土生土长的大连人,我从来没见过如此剧烈的狂风暴雨,心里实在放心不下。就在我走向值班室的路上,遇见了同样不放心的平台机电负责人姜开斌。
到达值班室后,大家看到试验平台在狂风巨浪拍打下可能出现损毁,不约而同穿上雨衣、救生衣冲向码头,对平台进行加固。我拉着载着缆绳的车,刚冲出去150多米,一个巨浪袭来,我就被拍倒在地。我站起来甩甩头,眼前立刻被雨水浇得一片模糊。到达试验平台后,我和同事用缆绳加固缆桩时,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大喊:“有人落水了!”我回头一看,落水的姜开斌就在不远处,我旁边的黄超富直接跳入海中去救他。我见状抓起缆绳就向他们抛去,不料身后一个巨浪将我和同事也拍入海中。
虽然风大浪高,但曾在海军磨砺多年的我在海水中并没有慌乱。我发现落水的姜开斌就在不远处,仗着水性好,我游到他身边,一把抓住他的救生衣。就在我准备带着姜开斌向试验平台游去时,迎面一个巨浪拍在我头上,将我砸入海水中,姜开斌也不知所踪。顾不上呛了水,我浮上海面后,继续寻找姜开斌。渐渐地,我开始体力不支,只得抓住平台上战友抛来的缆绳……
台风和巨浪面前,考验的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前不久举行的“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由我对我们这个抗灾抢险英雄群体点名。当喊道“黄群”“宋月才”“姜开斌”时,大家一起高声为他们答到。他们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对党忠诚、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永远值得我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