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方法
主要方法
当前位置: 首页 > 主要方法
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 利用全员导师制,建立师生联动机制,调动学习积极性

针对原课程设计师生参与度有限,学生积极性不够的问题,利用全员导师制积极动员,在全专业遴选指导教师,征集题目。发挥本学院科研优势,将指导教师数量扩展至原来的2.5倍吸纳光、机、电方面专业教师,鼓励教师在科研任务中提炼设计题目。在出题与辅导过程中,教师从空间上依托国家级及省部级实验平台,将内容向前沿领域拓展,利用科研反哺教学。在时间上,鼓励学生在完成三个既定阶段后,继续深入探究,并延伸至创新创业实践、毕业设计中去。甚至可以以项目为牵引在本科期间进入导师的实验室开展工作,为日后研究生招生、培养创设人才链。

                                       

图1 师生联动机制调动学习积极性

(2)以仪器信息传递链为基础,整合资源实现知识点全覆盖

针对实践内容不成体系,组织方式相对单一,不能支撑“复杂工程问题”解决等问题,均进行了革新。将原《传感器原理课程设计》、《测控系统综合电路课程设计》、《控制技术与系统》等课程设计整合拓展。如图3所示,在内容上,以仪器信息传输链为基础,以获取、处理、传输、显示及应用为主线,先后开展典型传感器与特色测控系统两个综合性实践模块。通过实践把所学的光、机、电等基础知识串联贯通,实现“测”与“控”知识点的全面覆盖,并增强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形式上,除了第一阶段以专题讲座为主(1周),后两个阶段(11-13周)学生均根据个人兴趣和专长自由组队进行半自主实验,极大地延长了实践时间。并通过项目答辩、小组讨论、自主实践等多种形式结合,拓展学生实践模式,为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创设条件。

图2 测控综合实践知识的全覆盖

(3)增强过程控制,利用项目管理方式强化工程能力培养

针对原有课程实施中缺乏过程管理,成果导向不足,考核方式单一,对非技术因素能力的达成支撑不足等问题,解决方式如下:其一,通过增设“立项-设计-实践-答辩验收”的项目管理形式,强化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科学素养、领域技能、实践能力等能力的递进培养;其二,加强成本核算、进度控制、规范文档和自主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跟踪设计全过程,达成综合能力培养与个性化发展结合的目的;其三,任务下达时,面向实际问题设置量化考核指标,鼓励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工程设计,提升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其四,在考核方式方面,注重形成性评价,利用实物与材料验收、设计和总结答辩等环节,及时发现问题,对不同学生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进行差异化调整和持续改进。

图3 创新能力培养递进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