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点
创新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点
成果的创新点

(1)体系创新,将实践教学以多角度、多形式落实到仪器类新工科专业培养体系中,实现实践教学与新工科教学体系深度融合。

其实施过程是通过对整个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科学配置。1)实践主体:依托“全员导师制”,结合学院在传感与动态测试方面的科研优势,广泛吸纳教师、征集选题;并鼓励学生在完成既定阶段后,在时/空上广泛延伸,形成师生全员参与、互动积极的良性模式。2)实践内容:将原来的多个短学时的集中性课程设计融合拓展,利用近一个学期时间,以仪器信息传输链为基础,以获取、处理、传输、显示及应用为主线,把所学的基础知识串联贯通,实现“测”与“控”知识点的全面覆盖,极大地拓展了其系统性和综合性;并通过思政、双创、多媒体等途径扩展内容,优化资源。3)实践方式:第一阶段以专题讲座为主(1周),后两个阶段(11-13周)学生均根据个人兴趣和专长自由组队进行半自主实验,极大地延长了学生实践时间;并通过项目答辩、小组讨论、自主实践等多种形式结合,拓展学生实践模式。最终形成前期广泛参与,中期紧扣学生能力达成导向,后期注重形成性评价与持续改进的实践体系。

(2)方法创新,课程实施中引入工程项目管理形式,改进评价方法,强化毕业要求指标与能力的达成效果。

1)授课方式上,引入立项-设计-实践-答辩验收“链条式”的项目管理方式,注重过程管理,重视学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表达演讲、项目管理等能力得以强化;2)在考核方式方面,增加组内答辩、实物验收、问卷调查等方式,建立了教学闭环、过程可控、考核多样、持续改进的考核体系。3)优化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涉及5个大项,8个小项。与原来相比,增加了非技术因素、创新意识、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管理实践,等新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3)特色创新,在资源建设中逐步融入新型元素,优化课程特色,赋予其更强的生命力。

考虑到该课程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增设了思政融合、双创融合、线上线下融合的“三融合”资源建设体系。1)思政方面,与专业培养目标呼应,增加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的塑造;2)双创方面,将课程内容向时间与空间拓展,时间上延伸至学科竞赛、毕业设计中,空间上可以利用已有成果参加创新创业比赛,与双创模式融合。3)利用“学习通”等新媒体完成98个视频,20余学时的线上资源建设,丰富学生自主学习途径与方式。